新闻速递

上海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专家论证会成功举办

创建时间:  2022/06/14  黄蕾   浏览次数:   

6月10日,上海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专家论证会在线上召开。上海大学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华,国际部党委书记王丽娜,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曾军,国际部副部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颖洁,国际教育学院姚喜明教授,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裴雨来,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阚怀未,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徐晓红,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系主任黄景春出席会议。

会议邀请到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副会长赵杨,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党委书记王学松,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原院长李泉,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院长王辉,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院长曹秀玲,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作为专家参会。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担任论证专家组组长。本次论证会先后由北京语言大学原校长崔希亮和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裴雨来主持。

校党委副书记欧阳华代表上海大学向各位专家表示欢迎与感谢。他介绍了学校整体情况和基地建设的基本设想,并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工作。此次基地的申办和建设对我校国际中文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意义重大;适逢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既是为上海大学建校100周年的献礼,也是百年热血基因穿越了时空坚壁的传承。他希望通过基地的开展,能够聚力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实践与研究并举的国际高端人文交流基地。

国际教育学院院长李颖洁将基地整体的建设方案做了详细介绍,从基地申办基础、设立理由、基地规划和配套资源等方面一一进行了陈述,并着重强调了基地未来的发展定位与规划实施部署。

随后,受邀与会专家对我校设立该基地的基础、定位和发展远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肯定了学校对基地建设的高度重视、国际中文教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丰硕成果。专家们表达了对我校申办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的赞同与支持,他们一致认为:上海大学此次申报“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组织过程严谨,论证过程规范,在大量详实的数据材料基础上,既展现了丰富的教学例证,也体现了高效的协同管理能力。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基地具有坚实的申办基础,富有特色的教学与文化交流活动,有力的综合学科与研究中心学术支撑,完整的管理架构与保障机制,以及显著的区位优势与政策支持,申请理由充分,建议语合中心批准设立。

论证专家组组长崔希亮教授分析总结了每位论证专家提供的意见,他指出上海大学应在凸显上海国际战略地位、都市文脉与城市发展规划等综合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化资源优势,与其他基地开展协同合作,突出上大特色,差别化发展,并发挥出应有的引领作用;进一步突出智能化教学平台建设和非遗作为品牌特色;要厚今薄古,讲好中国故事。同时崔教授也表示对我校办学理念的认同,相信基地的设立将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际教育学院姚喜明教授提出两个重点,一是“建用一体”国际中文教学资源平台,另一个是重视与海外汉学家的培养和交流,基地与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合作,在基地的建设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指导性意义。

国际部党委书记王丽娜在随后的讲话中指出,国际中文教育事业道阻且长,国际部将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全力支持基地申办,共同努力发展学科建设。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徐晓红表示,联合海外孔院,通过区域国别教育研究,坚定不移建设好国际中文教育多元阵地。

最后,文科处处长曾军教授代表上海大学中文学科对基地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并回应了专家们对我校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几点期许:与会专家所在学校的学科发展特色,是我校学科发展过程中可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同时将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吸纳到学科建设中,对进一步推进中文学科和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崔希亮教授的细心指导,新修订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方案中新增开设了中华文化传播类特色课程;我校筹备搭建“新文科实验教学平台”,未来将国际中文教育与新技术、智能化相结合,推进国际中文教育探索新模式,契合时代发展新要求,全力建设国际中文教育基地。

此次论证会为我校申办“国际中文教育实践与研究基地”指明了方向,拓展了思路,我校将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基地申报材料和建设方案,更好地实现基地规划和愿景,为服务中外民心相通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撰稿/摄影:陈姝含)

上一条:上海大学校领导走访慰问国际学生

下一条:欧阳华副书记携国际部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副校长一行进行线上交流会谈